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台北電影節:「練習曲」

這是我第一次去觀賞台北電影節的片子
6/26 12:30於西門町中山堂中正廳演出

在還沒看這部片之前
我大概知道這是一部講述單車環島的故事
一個聽障的青年環島的故事
也知道有很多著名的藝人客串演出

但觀賞了之後
我想,這是一部記錄單車一週環島的片子
記錄了台灣沿海景色
它也記錄了環島過程中遇見的人事物
這些人、故事雖然都是零碎的、片段的
但它記錄了對台灣的關懷與愛
也記錄了台灣人的溫情和溫暖
也輕輕的鋪陳了一些值得嚴肅對待的重要課題

故事從高雄開始
沿著東台灣騎車北上
男主角遇見了很多人
遇見了擁有許多雕刻作品的王伯伯(這是在片子的最後播的)
遇見了拍攝「太平洋的風」的劇組
有女孩、有鴿子的魔術師與騎著單輪的小丑
在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遇見了騎乘單車有著家庭問題的男孩
在花東還遇到了許多替他加油的路人
在一個小車站遇見了來自立陶宛的模特兒
聽聞了南澳沙韻之鐘的故事與歌曲
在基隆吃飯時遇見了一群籌備海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點到了保存古蹟、社區開發、在地凝聚、政治動員/角力等議題
在八斗子遇到了一對有著兩個孩子的夫妻
丈夫述說著對在地的記憶與感情
在國小借宿的時候
遇見了為畢業學生錄製浪潮聲的即將退休的老師
在林口垃圾場附近
遇到了一群抗爭惡性解雇,爭取補償的一群阿嬤
回到了白沙屯的阿公家,也參與了媽祖繞境的活動
在堤防與兩個音樂人彩繪作畫
在雲林腳踏車爆胎
遇到了一個熱心幫忙的腳踏車騎士
兩人共騎了一段路程
旅程的最後又回到了高雄

收到了導演寄來的影音e-mail
點出了本片的拍攝動機
希望可以拍攝他遇見的點滴故事

對我而言
這部片中最感動的片段則是如下幾段:

楊麗音飾演的老師對即將畢業學生的臨別贈禮
她與男主角的對談與交流
令人動容
著名的台詞就是出自於這個片段
「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
放在這個對話的情境脈絡下,更顯出其味道

抗爭的阿嬤
定期的抗爭加上「同學會」聚會性質
到了風景區當然要拍照留念
中午吃便當將抗議的白布條鋪在地上席地而坐
流露出阿嬤們的真性情與對惡性解雇的諷刺調侃

回到白沙屯的阿公家
刻畫了祖孫情
提及小時家人面臨到的生出殘缺小孩的責難與壓力
以牆上兩句師父開釋來面對
民眾對於媽祖信仰的虔誠與渴慕
鑽轎腳、路旁跪拜、跟著媽祖婆一起旅行…

遇到了那位環島的單車騎士
兩人同騎一段路程
見證了沿海木麻黃的繁茂與枯黃等姿態
帶出了西南沿海面臨到的海岸侵蝕與鹽分入侵的問題
也帶出了對以逝摯友,也是車友施舜晟老師的懷念

片子的最後放了第一天在東部偶遇的王伯伯
和孫兒在傍晚至海邊撿拾浮木
回家雕刻
每個作品都有它的故事
最喜愛的作品述說著對於父母親的懷念與追思

最後片子放映的如幻燈片般的人物片段
回顧並記錄了這段旅程遇見的人事物
也點出了台灣人的溫情、可愛與感動
我很喜歡這一段

末了,還有一小段Q&A的時間
陳懷恩導演、楊麗音、東明相均有出席

選票是用撕的喔
很貼心又方便的設計

散場時還巧遇了許久不見的世媛:)

沒有留言: